工业技术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经济管理与改革、理论与方法、证券与投资、财务管理等。
  •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910X
  • 国内刊号:22-1129/T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275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1.443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工业技术经济 201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创新研究

经济改革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1987~2013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1987~201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经济改革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改革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改革是技术创新能力变化的原因;长期均衡状态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近30%可由经济改革解释;短期中,经济改革的短期波动对技术创新能力短期波动的影响在所有的短期波动中占主导地位。
3-9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视角,以我国30个省区2003~2011的数据资料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将环境规制作为外生变量还是考虑内生性,两类环境规制对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但是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分区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现出较明显的政策差异和地区差异。因此,为了提高环境规制的绿色技术创新补偿效应,应制定灵活多样的环境规制政策和适当的环境规制强度,并考虑地区差异性和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差异化。
10-18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系统失效及治理研究——基于声誉及信息传递视角

摘要:本文从知识溢出的双面效应、知识价值评估困难、知识同质化风险3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系统的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声誉治理机制,并运用博弈模型,对声誉及信息传递在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系统失效治理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知识溢出和知识价值评估困难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集群内的信息传递,达到声誉的充分传播,不但强化了声誉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而且使企业在系统中可以有更多的协同伙伴选择,降低路径锁定和知识同质化的风险。
19-24

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2000~2012年间30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来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同时结果也显示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也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并且高于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政府应提升公共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通过公共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在企业的科技人才配置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上起到组织协调与服务的引导作用。
25-32

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外资日化企业品牌建设策略分析——以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为例

摘要:本文应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以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日化企业品牌建设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概念创新、界面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及四维要素有机耦合是成功品牌建设的关键。本土日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研发创新打基础,以整合营销树形象,以组织优化强保障的发展模式,品牌建设定位在单个细分市场上,以局部成功品牌的建设为基石来构建完善的品牌层级和体系。
33-38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产业经济

中国区域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马尔可夫转换模型的分析

摘要: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生变化,并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和马尔可夫转换模型测度分析了30余年来(1978~2012)各省区服务业技术效率值,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定量化研究了其演变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变化,服务业技术效率整体有很大提高。当前东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主要居于较高水平,内部服务业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地区主要居于较高水平;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小,都居于较高水平。(2)各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越低,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越大;水平越高,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越小。
39-4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46-53

产业集聚、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20个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了2003~2012年间长三角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借鉴EG和MS的分类,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分析不同集聚程度行业对它们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借用Arellano和Bond的动态面板模型,验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在TFP增长过程中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TFP的提高,但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并非促进技术效率改进)进而产生影响。各细分行业TFP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中低度集聚行业的TFP的增长率大于高度集聚行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高集聚度行业TFP增长率逐渐下降。而且,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将是长三角制造业TF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54-6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64-71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低碳经济

居住建筑CO_2排放量的核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改善效果。
72-82

最终需求对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以投入产出法作为基础性方法测算的行业完全环境效率值均低于直接环境效率值;为了从需求角度探索改善环境效率的途径,本文测算了最终需求引致的环境影响量和边际环境效率。在最终需求各分项(国内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引致的环境影响量中,出口是引致SO2排放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变动引致的边际环境效率较低的行业与最终需求引致的SO2完全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具有较高的重合性,并且该行业的中间需求率也较高。
83-93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异质性研究——基于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94-105

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快速攀升,较大地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进程。本文对我国不同省份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碳排放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直接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模式主要为"HH"模式和"LL"模式;居民直接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本期排放与上期排放密切相关;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是主要的驱动因素,而用能技术则可以抑制碳排放;居民直接碳排放与收入水平呈典型的EKC关系,但尚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曲线拐点。基于上述,简要提出建议。
106-112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技术经济

分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80~2011年的数据

摘要:基于1980~2011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分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家具制造等12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显著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这种就业"创造效应"在中期逐渐减少,长期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饮料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行业、石油加工这4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短期内显著地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即产生了"破坏效应",但这种效应到了中期以后开始转为"创造效应",长期几乎无影响。政策启示在于:继续加强对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需的专科劳动力的培养;完善饮料、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失业保障和再就业的培训体系。
113-121

基于突变理论的战略型项目评价选择模型研究

摘要:基于企业战略,对各备选项目进行战略符合度评价,从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项目作为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这是企业投资决策中经常要面对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企业战略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理论,通过逐层递阶归一计算,确定各备选项目总突变隶属度,进而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从中选择最优项目进行投资。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减少了主观判断随意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实际案例表明,该基于突变理论和战略符合度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战略型项目进行有效选择。
122-127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使用的生产率效应

摘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趋于深化融合的时代,关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使用效率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大样本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信息化和计算机使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为了控制企业的异质性、模型的内生性和样本自选择问题,本文逐步采用了横截面数据模型、平衡面板数据差分模型和Heckman选择模型,得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不存在"计算机生产率悖论",信息化和计算机使用能够显著推动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诱导资本投资信息技术,激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128-136

债权人监督、负债融资与企业R&D投资——基于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摘要:之前的研究发现负债融资阻碍了企业的R&D投资,本文从债权人监督的角度对负债融资与R&D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本文研究发现,受到债权人监督较少的商业信用对企业的R&D投资几乎没有影响,而受到监督较多的银行信贷则严重阻碍了R&D投资。然而,在银行信贷监督较少的国有企业以及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中,银行信贷却不会影响企业的R&D投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负债融资对R&D投资的影响效果受到债权人监督能力的影响,监督力强的债权人更有能力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导致企业R&D投资的减少,而监督力弱的债权人则不会影响企业的R&D投资。
137-144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城镇研究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实证研究

摘要: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的。本文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协整分析、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从中国省级层面对城镇化与内需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长期来看,城镇化与内需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格兰杰原因,但扩大内需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145-152